上古漢語音系研究:一個新模型
引言
上古漢語音系是一個複雜且有爭議的領域。近些時,有學者提出了「上古六元音」模型,並試圖解釋上古漢語音系的特徵。然而,此模型仍有很大爭議。
上古入聲韻與去聲
我們發現每類切韻入聲韻尾都有其對應的「入去」字。切韻 K 尾所對應的「入去」字前面已經給了,切韻 T 尾所對應的「入去」字同樣俯拾皆是,切韻 *P 尾所對應的「入去」相當稀有。
「TP去」與「舒K去」
我們試着強行給「舒K去」安一個韻尾,發現這個「舒K去」好像有兩個來源:一個來源是「K去」,另一個來源乃是最普通的「舒去」。這給我們引導出一個新模型:上古漢語中去聲的來源是韻尾,而上聲則來自喉塞音韻尾 *-ʔ。
脂部去聲
從詩經用韻表現來看,對內它就是個典型的「舒K去」。然而,脂部去聲又能對外與氣醉部通押。我們對脂部去聲的分析表明,它具有 *-is 的一面。
結論
我們對上古漢語音系的分析表明,我們還不清楚詩經音系裏上聲是不是真的是個 -ʔ。我們傾向於把它記作 *-ʔ,很大程度上只是為了美觀而已。
上古漢語、音系、入聲韻、去聲、主元音、韻尾、喉塞音
陰陽對轉:被遺忘的自然相依
陰陽對轉,是一種古老的哲學理念,源於中國古代文化。這種理念以對立原理為基盤,並認為宇宙的一切物質、能量和現象都始終處於平衡態,即陰陽之間的對轉。
特徵 | 陰 | 陽 |
---|---|---|
性質 | 平靜、冷、軟、靜致 | 元氣、熱、固、動 |
例子 | 夜間、雨落、植物 | 白天、陽光、動物、人類 |
陰陽對轉的本質是相互依賴,彼此存在於彼此內。陰面沒有陽面,陽面沒有陰面。當一方增強時,另一方會相對減弱,但並非消失。當陰陽互相平衡時,宇宙會處於一個穩定的狀態。
陰陽對轉在自然世界中可被看到於各種現象中。例如,天體的公轉和週轉、日出日落、季節的輪替等等。這些現象都展示出陰陽之間的對轉關係。
延伸閲讀…
陰陽對轉_百度百科
等韻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