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owcount>0 【澳門填海】澳門填海新機遇!最新規劃搶先看 – 鄧廣會師傅

support@example.com

+123 456 7890

123, Red Hills, Chicago,IL, USA

【澳門填海】澳門填海新機遇!最新規劃搶先看

【澳門填海】澳門填海新機遇!最新規劃搶先看

澳門填海造地歷史

澳門填海造地序幕

1850年,澳門開展了其最早的填海工程,填築了三巴仔橫街和下環街間的一段區域。 1863年,澳門政府正式發令開始填海造地。南灣澳督府對面海灣成為了澳門首個填海土地,範圍介於南灣與燒灰爐炮台之間。

其後,臨近清平戲院一帶沿海地區也進行了填海工程,是由澳門華商王祿出資投資,於19世紀70年代開始填海。

1866至1910年,澳門填海工程主要集中在北灣和淺灣。北灣位於澳門半島西岸,從沙欄仔街經爐石塘、下環街至媽閣廟,淺灣則從沙欄仔沿著沙梨頭、新橋至蓮峯廟附近。

澳門填海 Play

結合疏浚內港工程,澳門政府也在內港一帶進行較大規模的填海造地,首先將台山填堵擴展為平地。筷子基於1920年代填海形成,1933年堤基建成後,筷子基港灣變為陸地,並與青洲馬路、跑狗場至罅些喇提督馬路相連,形成一大塊新填海區。

1923年起,澳門將媽閣至沙欄仔再至蓮峯廟的沿海邊築起的堤岸拓寬,陸續築成了河邊新街、火船頭街、巴素打爾古街、海邊新街、沙梨頭海邊街、罅些喇提督馬路。

1930年進行南灣填海,將嘉思欄炮台至政府大廈對開海面填成陸地,由澳門置業公司等華商集資填築,並與新口岸填海範圍連成一體。

氹仔路環填海工程

澳門填海

氹仔和路環的填海工程始於20世紀初。1919年時,氹仔大氹、小氹仍是兩個小島,面積只有1.5平方公里。1910年氹仔面積已擴展到1.98平方公里,1927年增至3.48平方公里,路環島1910年面積為5.61平方公里,1927年擴展為6.662平方公里。

面積增長的意義

經過數十年的填海造地,截至1927年,澳門半島增加了約2.5平方公里的土地,相當於一個澳門,使市區面積大幅度擴大,對於澳門城市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澳門城市格局

澳門半島的地理條件決定了其街道特點,即東北西南走向的街道為主長軸,西北東南走向的街道為短軸,形成方格棋盤式街道格局。

東北西南走向的主長軸包括:河邊新街——火船頭街——沙梨頭海邊街——罅些喇提督大馬路——關閘馬路;民國大馬路——西灣街——南環街——水坑尾街——荷蘭園正街;友誼大馬路;羅理基博士大馬路。

橫貫半島的西北東南走向馬路僅有一條新馬路——殷皇子大馬路,而美副將大馬路、雅廉坊大馬路和高士德馬路等其他西北東南走向馬路較為短小且彎曲。

環境改善

為了吸引遊客發展旅遊事業,澳葡當局從19世紀起就開始重視城市環境改善,也稱之為「改良風景」。

南灣花園與新花園先後開闢,南灣公園又稱嘉思欄花園,新花園如今已不復存在,但當年規模較大,園內建有銅像、石碑、奏樂亭、噴水池等設施。此外,還有盧園、張園、唐園等中式園林,其中盧園被視為具有蘇州園林風韻的著名園林。

年份 工程 範圍 面積 (平方公里)
1850年 三巴仔橫街和下環街填海 三巴仔橫街至下環街
1863年 南灣填海 南灣澳督府對面海灣
1866-1910年 北灣和淺灣填海 沙欄仔街至媽閣廟
1919-1924年 內港填海 台山至罅些喇提督馬路
1923-1938年 新口岸和南灣填海 殷皇子馬路至政府大廈
1930年代-1970年代 氹仔填海 觀音巖至西堡街
1930年代-1970年代 路環填海 聯生貨櫃碼頭至九澳水泥廠
1980年代後期 黑沙環、新口岸、南灣、氹仔填海
1992年 南灣填海 193公頃
2000年後 氹仔填海 (澳門國際機場)
2006年 澳門新城區填海 350公頃

澳門填海:造地築夢,塑造城市新貌

序言

澳門作為彈丸之地,土地資源稀缺。為應對人口增長和經濟發展的迫切需求,填海造地成為澳門擴展土地面積的重要舉措。自上世紀六十年代以來,澳門填海工程不斷推進,逐漸塑造了今日這座充滿活力和現代感的城市風貌。

澳門填海歷史

時期 地區 面積(平方公里)
上世紀六十年代 內港 0.70
上世紀七十年代 外港 0.75
上世紀八十至九十年代 南灣 2.25
二十世紀末至二十一世紀初 路氹 6.00
二十一世紀至今 橫琴 10.00(規劃中)

填海緣由

澳門填海主要出於以下原因:

  • 土地資源稀缺:澳門面積狹小,土地利用率極高。填海造地有效地擴展了可用土地面積,滿足住宅、商業、旅遊等多種發展需求。
  • 發展經濟:填海工程創造了大量就業機會,帶動了建築、工程、運輸等相關產業的發展。填海後的土地也為經濟活動提供了新的空間和平台。
  • 城市美化:填海造地不僅擴充了面積,也改善了城市環境。填海後形成的公共綠地、休憩空間和景觀道路,提升了城市整體風貌和居民生活品質。

填海工程

澳門填海工程通常採用以下步驟:

  1. 規劃選址:確定需要填海的地區,並制定詳細的規劃方案。
  2. 保護環境:採取措施保護填海區域的生態環境,包括建造防波堤、引流工程和生態復育。
  3. 回填工程:使用泥土、石頭或沙等材料回填填海區域,並進行壓實和固化。
  4. 基礎設施建設:在填海後土地上建設道路、管線、排水系統等基礎設施,為建築物和居民提供必要服務。

填海影響

澳門填海造地對城市發展雖有積極作用,但也帶來了一些影響:

正面影響:

  • 增加土地面積,滿足發展需要
  • 促進經濟發展和創造就業機會
  • 改善城市環境和居民生活品質

負面影響:

  • 破壞海洋生態環境
  • 加重交通壓力
  • 增加政府投資和財政負擔

因應措施

為減輕填海的負面影響,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採取了以下因應措施:

延伸閲讀…

規劃中

澳門近代都市格局

  • 環境保護:制定嚴格的環保法規,對填海工程實施環境評估和監測。
  • 交通規劃:完善交通基礎設施,調整公共交通路線和加強交通管理。
  • 財政規劃:合理分配財政資源,確保填海工程的可持續性和可負擔性。

展望未來

澳門填海造地仍在繼續,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橫琴填海項目。該項目規劃填海面積達10平方公里,將建立一個新的經濟特區,加強澳門與珠海的合作。隨著填海工程的推進,澳門的城市面貌和經濟格局將進一步發生改變,為這座彈丸之地持續創造新的發展契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