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錄

十二地支:時光流轉的印記
在中華文化的悠長歷史中,十二地支作為時間的標誌,扮演著不可或缺的角色。它們記載著日月星移,指引著人們的生活節奏。


干支的構成由天干和地支組合而成,其中天干有十個,地支有十二個。這種組合方式源自古代先賢對天文的觀察,以十天為一旬,十二個月為一輪。
每一個地支都與不同的生肖屬相相配,這源於古人對動物習性的觀察和推崇。例如,子時與老鼠靈巧敏捷的特質相符,醜時則與牛的勤懇耐勞相映成趣。
干支的運用貫穿了古代生活的各個方面,不僅用於紀年和紀月,更是記錄日子的準繩。由冬至開始,地支順序遞轉,標誌著時間的流逝。
值得一提的是,由於北斗七星在古代的特殊意義,其斗柄的方位也進一步細化了對月份的劃分。這也與干支紀月的用法相輔相成,形成了時序與天象交織的曆法體系。
時至今日,十二地支仍活躍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傳統節日、生肖輪轉,這些習俗都離不開干支的計算。而隨著科技的進步,干支更被應用於計算機等領域,在數字世界的運行中延續著它千年的智慧。
干支時間表
干支時間表是中國古代使用的時間記錄系統,以天干地支的組合標示不同的時辰和日期。此係統由十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和十二地支(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組合而成,共計六十個單元,形成六十甲子。
時辰 | 干支 |
---|---|
半夜子時 | 子 |
凌晨醜時 | 醜 |
早上寅時 | 寅 |
清晨卯時 | 卯 |
早上辰時 | 辰 |
中午巳時 | 巳 |
下午午時 | 午 |
下午未時 | 未 |
晚上申時 | 申 |
黃昏酉時 | 酉 |
傍晚戌時 | 戌 |
夜半亥時 | 亥 |
干支時間表中,一天分為十二個時辰,每個時辰相隔兩個小時。例如,子時是半夜十一時至凌晨一時,申時是下午三時至五時。六十甲子則用於標示日期,表示該日的時辰和日期。
例如,2023年2月23日是癸卯年正月初八,對應的干支為「癸卯年戊寅月戊戌日」。其中,「癸卯」表示癸卯年,也就是西元2023年;「戊寅」表示戊寅月,也就是農曆正月;「戊戌」表示戊戌日,也就是正月初八。
干支時間表在古代中國廣泛使用,用於占卜、擇日、紀年等方面。至今仍應用於傳統文化中,如農曆和命理學。
延伸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