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行為改變技術:系統性地改造人類行為
引言
行為問題困擾著許多家庭和學童。本文介紹行為改變技術,一種基於學習和實驗心理學原理,有效改變人類行為的科學方法。


定義問題行為
首先,定義問題行為。確定行為的發生頻率、嚴重程度和持續時間。考慮家庭價值觀和外人的感受。
剖析問題行為
探究問題行為的潛在原因和後果。確定行為發生前的環境和事件,行為本身以及隨後的後果。
確定目標行為
分析原因和後果後,制定目標行為,即希望改變的特定行為,以及終點行為,即目標行為的預期標準。
執行行為改變方案
行為改變技術利用四種策略:
- 積極增強:給予獎勵或積極增強物,例如食物、玩具或口頭表揚。
- 消極增強:移除厭惡刺激或提供負面增強物,例如拿走不想要的物品。
- 隔離:當出現不良行為時,移除正增強物,例如限制接觸電子產品。
- 懲罰:給予厭惡刺激或剝奪正增強物,例如暫時剝奪手機使用權。
選擇合適的增強物
增強物的類型可分為原級增強物(例如食物)、次級增強物(例如代幣)和社會性增強物(例如讚美)。根據特定行為選擇最合適的增強物。
增強分配機制
增強物分配的頻率至關重要。最初使用持續增強,隨著時間推移,逐漸轉換為間歇性增強(不規則或可變增強)。
監控和調整
持續監控行為改變的進度,並根據需要調整策略。仔細觀察反應模式和增強物有效性,適時做出調整。
長期維護
培養自我增強能力,讓個人從行為本身獲得滿足感。逐漸減少外在增強物的依賴,建立持續的行為改變。
結論
行為改變技術提供了一個系統性且客觀的框架,用於解決行為問題。通過徹底分析、精心設計的幹預措施和持續監控,可以有效改變兒童和成人的行為,改善生活質量。
增強物種類
根據呈現方式 | 增強物種類 | 描述 |
---|---|---|
直接增強物 | 非條件增強物 | 與生俱來的,不需要學習即可產生增強作用 |
條件增強物 | 經過學習與非條件增強物配對後產生增強作用,如金錢、食物 | |
間接增強物 | 廣泛性增強物 | 對大多數人都有增強作用,如金錢、社會讚賞 |
偏好性增強物 | 只對特定個體有增強作用,如糖果、玩具 |
根據持續時間 | 增強物種類 | 描述 |
---|---|---|
瞬間增強物 | 一過性增強物 | 短暫性,如食物、水 |
長時增強物 | 持續性,如注意、榮譽 |
根據接收方式 | 增強物種類 | 描述 |
---|---|---|
物質增強物 | 有形增強物 | 具體、有形的,如食物、玩具 |
非物質增強物 | 無形增強物 |
根據功能 | 增強物種類 | 描述 |
---|---|---|
正增強物 | 維持性增強物 | 增加行為發生的頻率,如給與獎勵 |
負增強物 | 去除性增強物 |
根據來源 | 增強物種類 | 描述 |
---|---|---|
內在增強物 | 自我增強物 | 行為本身帶來的愉悦感,如學習的樂趣 |
外在增強物 | 他人或環境給予的增強,如讚美、獎品 |
增強物種類的選擇取決於個體、行為和環境因素。瞭解和正確選擇增強物,對於促進行為改變和加強 desirable行為至關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