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佛教五力
在佛教中,力(巴利文、梵語:Bala),字面意義為力量,依靠這種力量,能斷除一切煩惱。其中,五力(巴利文、梵文:pañca bala),又稱五學力,為三十七菩提分法之一,與五根相生相依。
五力概論


五力是由信、進、念、定、慧五根而生起,具有破惡成善之功效。五根為五力的基礎,而五力則為五根的增強。
五力培養
五力培養之法,可依淨慧長老的開示,從以下面向著手:
-
信心(信):自信與信他結合,建立對三寶(佛、法、僧)的信念。
-
精進(進):選擇有益正當之行持,持續不懈地精進修行。
-
念力(念):提起正確的念頭,避免懈怠與偏差。
-
定力(定):修習禪定,培養專注與平靜的心智。
-
智慧(慧):透過學習與實踐,獲得洞見與明智。
五力應用
五力不僅適用於佛教修持,也能應用於生活各層面。例如在工作中,可運用五力培養持之以恆的信念、提升精進度、保持專注、培養智慧應變。
五力與佛法
禪者指出,佛法一脈貫通,關鍵在於智與悲的融合。五力是佛法核心精神的具體體現,幫助修行者斷除煩惱、證悟菩提,進而造福眾生。
五力佛教
五力佛教是一種源於中國佛教的實踐方法,強調意識、意志力和精神的訓練。五力佛教認為,透過培養五力,修行者可以達到身心的平衡,獲得解脱與智慧。
五力包括:
表格:五力
力 | 定義 |
---|---|
身力 | 身體的健康、強健和韌性 |
意力 | 決心、毅力和專注力 |
語力 | 言語的真實性和有效性 |
業力 | 行為的後果,影響未來的境遇 |
慧力 | 智慧、洞見和領悟的能力 |
培養五力的方法
五力佛教提供了一系列方法來培養五力:
- 身力:練習武術、氣功或其他身體鍛鍊。
- 意力:冥想、觀想和意志訓練。
- 語力:善用言語,戒除妄語和雜言碎語。
- 業力:積善行,迴向眾生。
- 慧力:閲讀經典、聽聞教法和思考佛法。
五力的效益
培養五力可以帶來以下效益:
- 身體健康,精神爽朗。
- 意志堅定,決心不移。
- 語言清晰,表達有效。
- 善行積累,業障消除。
- 智慧增長,洞見人生真諦。
與其他佛教宗派的比較
五力佛教與其他佛教宗派不同,特別強調:
- 身體鍛鍊和意志訓練。
- 業力因果的重視。
- 慧力與身力、意力、語力的整合。
現代應用
延伸閲讀…
五根五力:: 大般若經要解- 佛法介紹
五根五力。信解奉行
五力佛教的原則在現代社會中仍然適用,可以幫助個人:
- 應對壓力和焦慮。
- 增強決斷力和韌性。
- 改善人際關係和溝通。
- 培養同理心和智慧。
- 為自他帶來長久的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