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阿羅漢:原始佛教中脱離輪回的聖者
阿羅漢在古代吠陀文獻中出現,後來在巴利語的佛教文獻中譯作「應供」,意為「值得崇拜」。他們修行四念處、十二因緣觀等佛法,斷除我執、我見、貪愛、無明和其他煩惱,證得三果後再斷「五上分結」,進而證得阿羅漢果,脱離生死輪迴,進入無餘涅槃界。
阿羅漢常安住於「六恆住」法,面對外境不為所動,恆持平淡冷靜的狀態。有些阿羅漢弟子還能證得三明六通。傳統上,阿羅漢會出家加入僧團,但上座部佛教認為在家眾也有可能證得阿羅漢果。


十六羅漢的傳説
佛經中記載了十六羅漢的姓名,並囑咐他們永住人間救度眾生。《法住記》由慶友尊者所著,記載了十六羅漢的故事。但後來畫家誤將慶友和玄奘也畫進去了,就成了「十八羅漢」。
「十八」在中國文化中是吉數,因此十八羅漢廣泛流傳。其中,降龍尊者和伏虎尊者是因降服龍王和老虎而得名,長眉羅漢則有兩條長長的眉毛,被視為「佛相」。
不同羅漢的特質
舉缽羅漢手持鐵缽化緣,騎象羅漢以象為坐騎,大力士羅漢力大無比曾是戰士,過江羅漢將佛教傳播到爪哇島,探手羅漢擅長半迦坐法,沉思羅漢在沉思中領悟智慧,那迦犀那論辯耳根聞名,因揭陀善於捉蛇並拔去毒牙,芭蕉羅漢在芭蕉下修行,阿氏多出生時就有兩條長眉被視為佛相。
語錄與教導
迦理迦羅漢因寬容慈悲,廣結善緣而長壽無病,但仍勤修不已。他曾説:「話説多了不一定受歡迎,儘管句句值千金,但往往會令人反感。」
跋陀羅羅漢曾與弟弟爭奪王位,但弟弟見其心中有佛像,於是相信他。半托迦羅漢化緣時常拳頭敲門,後改用錫杖搖動以示有緣。
結論
阿羅漢是證得解脱的聖者,他們見證了佛法的真諦,並以各種方式教化眾生。十六羅漢的故事傳遞著各種智慧和教誨,激勵著後世修行者。
羅漢:佛教中神通廣大的聖者
何謂羅漢
羅漢,梵語阿羅漢(arhat),意為「應供」,是佛教中修證阿羅漢果位的聖者。阿羅漢果是一個中等涅槃果,是聲聞乘的最高果位。
羅漢的特性
羅漢具有以下特性:
特性 | 説明 |
---|---|
見思惑斷盡 | 已徹底斷除貪瞋痴等見惑思惑 |
四果證得 | 經歷四種果位:初果須陀洹、二果斯陀含、三果阿那含、四果阿羅漢 |
解脱生死 | 已脱離輪迴之苦,不再受生老病死輪迴 |
具神通力 | 具有六種神通:天眼通、天耳通、他心通、宿命通、神足通、漏盡通 |
羅漢的分類
羅漢可分為六種,簡稱「六通羅漢」:
名稱 | 特長 |
---|---|
神通第一:賓頭盧尊者 | 善解神變變化 |
漏盡第一:降龍尊者 | 精於消除煩惱 |
頭陀第一:迦留尊者 | 嚴持清規戒律 |
修行苦行第一:跋陀婆羅尊者 | 修行苦行頭陀 |
天眼第一:目犍連尊者 | 天眼通達觀視 |
神足第一:阿難陀尊者 | 神足通自在移動 |
羅漢的境界
羅漢已斷除煩惱,證得解脱,其境界有以下特徵:
- 無住涅槃:不受世間塵染,證得無住心的涅槃境界。
- 六通自在:具有六種神通,能自由運用神通力。
- 常住人間:常駐世間,護持正法,教化眾生。
- 護持正法:守護佛法不受毀滅,為佛法的傳承盡心力。
羅漢與阿羅漢
「阿羅漢」是羅漢的梵語稱呼,意思是「應供者」。因此,羅漢和阿羅漢是同義詞,都是指佛教中修證阿羅漢果位的聖者。
延伸閲讀…
p284 第十三講聲聞羅漢 – 星雲大師全集
十八羅漢-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羅漢是佛教中證得阿羅漢果的聖者,他們具有神通廣大、解脱自在的特性。羅漢常住人間,守護正法,教化眾生,為眾生帶來解脱和智慧。